教学管理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教学工作  教学管理

未来 5 年办学定位、办学目标、办学思路

2017年05月27日  浏览量: 824 次  来源: 机械与工程学院 
   

机械与工程学院泰山学院唯一开设全工科专业的二级学院,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(工业机器人方向)、工业设计、工业设计(3D仿真方向)、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及机电一体化技术、建筑工程技术等专科专业,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校优势学科培养对象,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。经查,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国排名第203位,工业设计专业全国排名第240位,土木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252位。

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3人,专任教师46人(机械工程类32人,建筑工程类14人),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人。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教师41人,其中博士13人,在读博士4人。省内同类8所院校人数上相比,机械工程类排名第7位,建筑工程类排名第8位。

学院建有机电工程实验中心、土木工程实验中心、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和土木工程仿真实训室,设备总值960多万元。省内同类8所院校相比,两大学科均排名第8位。

近几年来,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,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,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,省自然基金项1项,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,纵向科研经费60多万元,横向科研经费120多万元;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83 篇,其中SCIEI收录20篇;编写教材、专著23部;获得专利19项;主持各级教改立项14项;获教学成果奖励9项。省内同类8所院校相比,排名相对靠后。

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。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,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。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、相互支撑。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》(高司函[2017]6号)中指出,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、新产业为背景,需要树立创新型、综合化、全周期工程教育“新理念”,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“新结构”,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“新模式”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“新质量”,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“新体系”,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。为此,根据学院发展的现状和新工科发展的特征,特制定学院未来 5 年办学定位、办学目标、办学思路如下:

  1. 办学定位

  1. 办学层次定位:以本科教育为主,适度举办专科教育,努力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。

  2. 学科专业定位:大力发展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应用型工科类专业。

  3. 服务面向定位:立足泰安,面向山东,对接“一带一路”。

  4. 培养目标定位: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具有优良的道德品格、扎实的专业知识、娴熟的专业技能、活跃的创新思维和丰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  1. 办学目标

    建设特色较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学院

  2. 办学思路

    牢固树立“质量立院、特色兴院、人才强院”发展理念,狠抓内涵建设,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。到2020年,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在省内有较大影响,建筑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在省内有一定影响。

  3. 工作措施

      1.优化专业结构,加强学科专业建设

    根据新工科发展的特征,结合传统工科专业,力争在办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(工业机器方向)专业的基础上,积极申办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并办出一定的特色和水平;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,在此基础上,力争申办工程管理专业,积极探索土木工程(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方向)校企合作办学,从而使建筑工程类专业结构更加合理。

  1. “培、引、聘”并举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

     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。五年内,采取“培、引、聘”相结合的有效措施,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、结构优化、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。

  2. 凝练科研方向,加强科研团队建设

    以研究所为平台,以博士为支撑,以服务地方为导向,凝练科研方向,打造科研团队,提高科研水平,精准服务地方。

  3. 争取加大投入,加强教学设施建设

   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。五年内,积极争取加大投入,新建和增置现有机电工程实验中心、机械工程训练中心、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土木工程训练中心仪器设备,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。

  4. 坚持开放办学理念,加强校企、中外合作办学

    校企合作办学是工科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。积极探索和总结工业机器人、3D仿真方向两个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,进一步拓展校企、中外合作办学之路,努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。

  1. 几点建议

  1. 加大对应用型专业的投入,集中建设1-2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。

  2. 下大气力,引进学科拔尖人才,引领部分优势学科。

  3. 不拘一格,引进一定数量的“双师双能”型工匠。

  4.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,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。

  5. 凝练整合科研队伍,精准服务地方。

     

    机械与工程学院   

    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